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睡覺太長或太短都不行⁉️

🔰過去研究發現「睡眠時數」與「總死亡率」呈現U型關係,日本研究98634人總結最好的睡眠時長為7小時。 🔰最近的統合分析也發現過短睡眠(<7hr/天)之死亡率風險升高1.12倍;過長睡眠(>8hr/天)之死亡率風險升高1.3倍。 🔰2015年刊登在「睡眠」國際期刊的前瞻性研究,蒐集113138位受試者一路追蹤至2010年,平均追蹤6.07~7.12年。發現總死亡率與睡眠時長呈現J型關係。 ✅該前瞻性研究發現,比起完美的7小時睡眠時數,過短的睡眠(<5hr/天)、過長的睡眠(>9hr/天)皆顯著相關於升高總死亡率風險。也有關於心血管疾病、中風、糖尿病及癌症 。 🔰統計得知,大家最常見的睡眠時數為8小時,隨著年紀增長,睡眠時數有變少趨勢。另外,如果腰圍或BMI較大的人,睡眠時數則較高。 🔰研究中也統計了睡眠與教育程度、收入、茶類、酒精、夜班工作等關係。 🔰該研究也符合英國、美國、日本的研究結果,雖然尚未明瞭背後的機轉,但仍有些研究發現睡眠與發炎因子的關係(例如CRP、IL-6、纖維蛋白原)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academic.oup.com/sleep/article/38/4/529/2416854 #家庭醫學 #睡眠醫學 #預防醫學 #整合醫學 #睡眠不足 #死亡率 #發炎
最近的文章

醫美填充物併發症

 ⚠️韓國為醫學美容大國,2019年的研究羅列面部填充物造成的併發症。驚人發現,因血管栓塞導致皮膚壞死的併發症,執業多年的醫師反而比新手醫師更多,可能是年輕醫師偏保守;而年資較多的醫師傾向填充更大量、更多區域,造成風險升高。 ⚠️填充物造成之皮膚壞死,深究其原因為「升高壓力」,而非「直接刺破血管」。根據 #白努利定律,更小的針尖造就更高的壓力,也是因為壓力才會把填充物擠壓到血管內。 高風險因子如下: ✅更多表淺填充 ✅更厚的皮膚 ✅更硬的皮膚 ✅更緊的皮膚 ✅大量的填充劑量 ✅較為腫脹 ✅更小的針尖 ⚠️「局部皮膚壞死」通常在30分鐘內變白、干擾血液循環,之後轉為暗粉色,48小時內發生膿皰(pustule)。如果嚴重的血管阻塞,皮膚會變成暗沉的酒紅色,每個皮脂腺都有膿皰。倘未妥善治療,滲液會變成硬痂皮。 ⚠️「蔓延皮膚壞死」指的是大血管阻塞,供血區變白且範圍較廣,48小時內轉為分支狀紅色。 ⚠️治療的方法包含:去除膿皰、減壓、降解酶,且換藥應採濕敷或油布,降低皮膚缺損的部位。高壓氧則為輔助療法。 ⚠️精進醫美施打技術的同時,醫師們也應深刻了解到副作用與併發症的知識,才能更安全的去降低風險及治療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link.springer.com/chapter/10.1007/978-981-13-6639-0_5 #家庭醫學 #美容醫學 #醫美 #醫美推薦 #玻尿酸填充 #晶亮瓷 #注射 #皮膚管理

自我監測體重的好處

💡在美國,約三分之二的成人有過重或肥胖的問題(BMI>25),針對減重的行為改變策略治療包含: ✅目標設定 ✅自我監測 ✅認知重組 ✅增強自我效能 ✅建立解決問題技能 💡減肥計畫中,自我監測飲食(熱量及份量)、運動(運動長度、步數)顯著相關於成功減重,那規律的自我體重監測呢? 💡國際期刊obesity於2015年刊出的系統性文獻回顧,蒐集過去25年間的17篇研究,大部分為RCT,集中於美國及英國研究。樣本數32~3768人,多數組成為白人女性。 ✅研究發現「規律地自我監測體重」相關於更多的 #減重 效果,且未發現負面影響(例如憂鬱 或焦慮)。頻率為每天或是每周。 💡臨床經驗上除了定期紀錄「體重」跟「飲食」、「運動」,我也會要求病人複檢「身體組成」確定脂肪比例、甚至是「臂圍」、「腰圍」、「臀圍」等等,讓減重更精確且科學化。邁開享瘦人生的第一步,從量體重開始吧!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5521523/ #家庭醫學 #減重 #減肥 #減肥瘦身 #飲食 #運動 #體重管理 #體重 #體重控制

肺炎鏈球菌PCV13保護力

⭐️肺炎鏈球菌是導致老人社區型肺炎的主要致病菌,肺炎嚴重可致呼吸衰竭。國際頂尖期刊 NEJM蒐集2008到2010年的65歲以上老人,總共84496人,做了「13價結合型肺炎鏈球菌疫苗」之隨機、雙盲、對照組配對的大型研究。 ⭐️研究結果: ✅「疫苗血清型社區型肺炎」保護效力45.6%(49vs 90) ✅「非細菌非侵襲性社區型肺炎」保護效力45%(33vs 60) ✅「侵襲性社區型肺炎」保護效力75%(7vs 28) ✅效力持續平均3.97年 ✅嚴重副作用及死亡在兩組別類似 ⭐️在老人族群,PCV13肺炎鏈球菌疫苗能有效的預防肺炎發生,但並非預防所有原因的肺炎。每年冬天都是上呼吸道或肺炎感染的爆發潮,記得施打疫苗做好預防醫學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www.nejm.org/doi/full/10.1056/NEJMoa1408544 #家庭醫學 #預防醫學 #肺炎 #疫苗接種 #肺炎鏈球菌 #肺炎疫苗

職業風險:全身型過敏性反應

⚠️因從事工作而導致的全身型過敏性反應(Occupational Anaphylaxis)不少見,輕微「皮膚過敏」,但嚴重則可能「休克」、「危及生命」。最常見為IgE媒介型過敏反應。根據不同途徑、接觸頻率、過敏原型態、其他因子有不同表現,歐洲期刊Allergy蒐集到2013年整理職業與過敏原如下: ⚠️食品加工業:「食物」 ✅蕎麥(buckwheat)、番茄(tamarillo)、香菜(coriander)、辣椒(paprika)、菊苣葉(chicory leaves) ⚠️製藥、醫療業:「藥物」 ​✅抗生素、洋車前子(psyllium) ⚠️養蜂、園藝、農業:「昆蟲」 ✅膜翅目(Hymenoptera)、蜱(tick)、采采蠅(tsetse fly) ⚠️實驗室人員:「哺乳類」 ✅小鼠(mouse)、大鼠(rat)、蛇(snake) ⚠️醫護人員:「天然乳膠」 ✅乳膠手套(NRL) ⚠️農業、染髮、焊接:「化學物質」 ✅消毒液(Chlorhexidine/povidone)、銥鹽(iridium salts)、百菌清(chlorothalonil)、活性染料(reactive dyes)、鈷(cobalt)、香料(perfume)、過硫酸銨(ammonium persulfate)、鉻(chromium) ⚠️已知養蜂業者每年可能被蜂螫超過200次,除了盡量減少過敏原刺激外,國外許多人也會隨身攜帶EpiPen緊急救命。 ⚠️因為自己也是職業醫學的廠醫,也在皮膚科門診見到許多工作導致的疾病,在醫學中心時也協助實驗室人員來施打狂犬病疫苗,足見每種工作都有其職業災害及風險。 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5369880/ #家庭醫學 #預防醫學 #職業醫學 #過敏 #皮膚過敏 #休克

杜鵑花酸藥物之文獻回顧

🍀「杜鵑花酸」在自然界中的大麥、小麥和黑麥可發現。造成汗斑的皮屑芽孢菌(Malassezia furfur)也會分泌,抑制皮膚的酪胺酸酶(tyrosinase),導致色素脫失。近期知道杜鵑花酸(azelaic acid)有抗菌及抗粉刺之療效。美容皮膚科學期刊於2023年的文獻回顧,統整到2022年的統合分析共43篇RCT文章。 🍀研究結果 🍀「玫瑰斑(rosacea)」有20篇文獻 📌相比於對照組,有效改善紅斑(erythema)、發炎囊腫 📌與permethrin或brimonidine比較紅斑效果無差異 📌能比0.75%metronidazole更有效減少發炎囊腫數量 🍀「痤瘡(acne)」有16篇文獻 📌相比於對照組,可顯著改善青春痘數量、嚴重度 📌比erythromycin 2%更加有效 📌合併5%杜鵑花酸與clindamycin,比單一clindamycin有效 📌合併BPO 3%與clindamycin 1%效果更優於杜鵑花酸 📌與0.05%第一代A酸比較效果無差異、第三代A酸則結論不一致 🍀「肝斑(melasma)」有7篇文獻 📌相比於對照組,有效改善肝斑 📌與hydroquinone 2%相比,無顯著差異 📌hydroquinone 4%療效比杜鵑花酸更顯著 📌將杜鵑花酸結合hydroquinone5%協同治療效果更佳 📌外用傳明酸3%比杜鵑花酸有效 🍀杜鵑花酸常用在美白以及多種皮膚問題,但仍有搔癢、乾燥、刺激等副作用,但對於發炎後色素沉澱(PIH)、懷孕或敏感肌無法外用A酸的族群倒是很好的替代藥物。 🍀結合以上研究,杜鵑花酸(azelaic acid)在某些狀況下,能有更好的療效,亦可當成輔助治療加成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7550898/ #家庭醫學 #皮膚科 #玫瑰斑 #酒糟 #酒糟肌 #青春痘 #肝斑 #美白 #美白淡斑

嬰兒血管瘤的口服藥物

🔔嬰兒血管瘤(infantile hemangioma)為嬰幼兒最常見的軟組織腫瘤。在嬰兒中盛行率3~10%。血管瘤的進展為「增生」、「穩定」、「緩慢」、「退化」。 🔔2015年刊登在國際頂尖期刊NEJM的多中心、隨機分派、雙盲試驗,測試非選擇性β-腎上腺受器拮抗劑Propranolol 口服液,在1~5個月的嬰兒血管瘤其效果與安全性。 🔔研究隨機分派456位須接受口服治療的患者。遍及16個國家,323位完成24周試驗,343位完成追蹤至96周試驗。 🔔研究結果: ✅Propranolol 3mg/kg/day持續六個月的治療「顯著有效」。 ✅第5周,88%接受propranolol之病患有進步;對照組則僅有5%改善。 ✅第24周,1mg/kg/day持續六個月組38%進步;3mg/kg/day持續六個月組63%進步;對照組4%進步。 ✅Propranolol組別有較高的副作用發生率,例如腹瀉、睡眠、手腳冰冷或血壓心率降低。 🔔目前新生兒血管瘤的治療,除了外用Timolol眼藥水之外,propranolol口服藥仍是安全且有效的選擇。早期治療,病灶多能獲得良好控制並逐漸改善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www.nejm.org/doi/full/10.1056/nejmoa1404710 #家庭醫學 #皮膚科 #嬰兒 #嬰幼兒 #血管瘤

旅行者腹瀉

🛎急性腹瀉是旅行到高風險區域的常見疾病。「旅行者腹瀉」最常見的細菌為大腸桿菌(ETEC),定義為旅行中24小時內不成形糞便至少三次,同時合併其一症狀:腹絞、裡急後重、噁心、嘔吐、發燒等。越年輕的患者其風險越高,嚴重度也加重。 🛎2015年發表在國際期刊JAMA的臨床文獻回顧,蒐集2012~2014年的共85篇研究。20年前的發生率65%,隨著衛生環境進步已減少到10~40%。 🛎研究結果: ✅提升衛生習慣能有效減少「旅行者腹瀉」的風險至少20%。 ✅「旅行者腹瀉」影響12~46%的旅客改變被迫改變旅行計畫。 ✅遊客返國後仍有三分之一診斷腸胃不適3~17%。 ✅3~17%的患者出現感染後腸躁症。 ✅藉由避免某些飲食的策略來預防「旅行者腹瀉」常沒效。 ✅預防性藥物仍有爭議,應嚴格限縮於嚴重併發症患者。 ✅初步治療可用bismuth subsalicylate或loperamide。抗生素治療Ciprofloxacin為第一線,除非南亞或東南亞區域之抗藥性則使用Azithromyxin。 🛎腸道病菌在100攝氏度會被殺死;但大部分食物加熱到60攝氏度已算安全,可能保存環境也是滋生細菌的關鍵。近年出國旅遊大增,放心遊玩的同時也要記得旅遊醫學的重要,才能放心吃喝玩樂!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5562268/ #家庭醫學 #旅遊醫學 #腸胃科 #抗生素 #抗藥性 #腹瀉 #腹痛

失眠的三大分型與共病

〽️失眠(insomnia)是常見的健康問題,女性較多,且隨著年紀有增加的趨勢,各種族皆然。 〽️2014年的研究報告,統計6483位13-18歲美國青少年的失眠問題,統計回應率82.9%。三種類型分別為「#困難入睡」、「#難維持睡眠」、「#早晨早醒」。發現將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在過去一年有失眠問題至少兩周。 〽️研究結果: ✅困難入睡(DIS)有72.8% ✅難維持睡眠(DMS)有42.1% ✅早晨早醒(EMA)有51.3% ✅DIS為失眠症狀單獨出現最常見的分型(31.8%);反之DMS則幾乎相伴其他症狀發生。 ✅有失眠問題的青少年有較高風險的精神疾患(OR 3.4),包括焦慮、情緒障礙、抽菸、藥物濫用、飲食疾患、肥胖及自殺。 ✅青少年的失眠,連帶影響青春痘、氣喘、慢性醫療問題。 ✅單純的失眠症狀,即使沒有共病憂鬱症或其他精神疾病,依然不利於健康狀況與升高風險、自殺率。 〽️因此評估失眠,應先審慎釐清分型以及其他潛在健康問題,才能精準治療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4288600/ #家庭醫學 #精神科 #失眠 #睡眠 #睡眠障礙 #失眠多夢

「壓力」、「賀爾蒙」、「肥胖」

⚠️「下視丘-腦垂體-腎上腺軸」(HPA axis)為我們調控能量的內分泌系統。雖然還不清楚與肥胖全然的因果關係,但此2016年文獻回顧發現「中央肥胖」有關於「皮質醇」(cortisol)升高。 ⚠️面對「壓力」會導致皮質醇上升,但並非每個人都會肥胖。因此,「個體反應性」(responsiveness)才是決定新陳代謝的後果。壓力對於不同個體是有很大差異的! ⚠️動物實驗發現: ✅「高皮質醇反應性」之綿羊體重傾向體重上升、導致肥胖。這樣的反應差異,乃新陳代謝、神經內分泌與基因表型綜合的結果。 ✅「高皮質醇反應性」之綿羊其黑素皮質素(melanocortin)訊號異常、骨骼肌產熱效應減少。 ✅「高皮質醇反應性」之綿羊以「反應型調適策略」(reactive coping strategies)去因應發生的壓力事件;「低皮質醇反應性」之綿羊以「積極應對策略」(proactive coping strategies)去處理難題。 ⚠️研究也發現,糖皮質醇高的患者會傾向攝取「高油」與「高糖」食物。也有研究指出女性在壓力事件後較易選擇上述食物。 ⚠️此外,基因也影響甚鉅。目前已知的肥胖基因leptin(ob/ob)如果突變,就導致動物的皮質酮升高;接受腎上腺切除術後就扭轉肥胖表型。 ⚠️肥胖患者的情緒性進食(emotional eating)常與衝動與憂鬱有關;自律的飲食則反映了心態的開放、覺察、外向的人格特質。 ⚠️評估肥胖的患者,萬萬要思考壓力的來源、評估心理狀態、檢測賀爾蒙(CRH、ACTH、cortisol),結合基因、環境的角度,才有更全面且專業的治療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7345309/ #家庭醫學 #新陳代謝科 #內分泌 #內分泌失調 #基因 #壓力 #肥胖 #體重 #減重 #體重管理 #體重控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