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22的文章

不疾不徐,專注當下

今天在重訓時,再度調整了從前沒注意到的錯誤肌肉發力與代償細節。值得慶祝的是,又回到COVID-19確診前100kg以上的硬舉。努力朝體重兩倍前進💪 呼應最近多起來的汗皰疹(Dyshidrosis)患者,無論是生活壓力、對於疾病的焦慮,都會影響免疫反應而復發。於是又花了時間衛教。 從而體悟到重訓抑或疾病都與靈性生活相呼應:放大眼界來看,任何事物沒有起點與終點,靈魂是一場無止盡的旅途。我們只需要享受當下用心體驗,自然會往前進。 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,你既沒領先,也未落後。」因此,不用焦慮,只需專注當下。 共勉之。 #家庭醫學 #靈性生活 #身心靈 #重訓 #健身 #焦慮

血壓飆高要臨時加藥嗎?

 在醫學中心病房值班,常遇到病人住院,即使已服用長期血壓藥,仍偶有血壓飆高的狀況,通常值班醫師都會視需要臨時加藥(Pro Re Nata, PRN),但一篇2021年回溯性研究卻告訴我們可能有害? 美國心臟協會(AHA)的研究針對單一機構,回溯2012~2016年間所有住院病人,排除末期腎病(ESRD)、手術、產婦、加護病房、中風/心肌梗塞/主動脈剝離患者。接受常規高血壓藥物有36595人;除了常規血壓藥還臨時加藥有5785人。傾向評分匹配(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) 1:1後各篩出4219人。 臨時加藥的病人群一半是收縮壓(SBP)≥180給藥;一半則140~179給予。93%經靜脈給藥;7%口服給藥。最常見hydralazine (53%) 及 labetalol (43%)。 常規藥物再臨時加藥的病人,發現有更高的缺血事件發生例如急性腎衰竭(AKI)、中風(Stroke)、血壓驟降,甚至延長住院天數。  回歸慢性病的本質,血壓有其日夜週期,突發血壓飆高必是身體面對急性事件的反應:疼痛、緊張、焦慮、憤怒、吃太鹹、喝酒、心血管疾病等多重原因導致,如果沒有找原因而一味的降血壓,就無法對症下藥。尤其住院患者之靜脈給藥作用更快,也可能弊大於利。因此醫師不能只追求數字漂亮,更應全面了解病人與慢性病。 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www.ahajournals.org/doi/epub/10.1161/HYPERTENSIONAHA.121.17279  #家庭醫學 #心臟科 #慢性病 #高血壓 #hypertension #PRN #AHA

注消脂針的效果為何?

大量脂肪可以抽脂,而局部脂肪則可利用「消脂針」來輕鬆解決,不僅安全且傷口小。自己施打過本人與諸多患者的經驗也都成效斐然,可以針對性的體雕出理想的造型。  2018年的該篇文獻回顧研究,統計14年內1269位印度與東南亞患者,接受消脂針治療,也就是磷脂膽鹼(Phosphatidylcholine,PC)合去氧膽酸(Deoxycholate,DC)。PC可將三酸甘油脂分解、調節肝功能,sodium DC則是膽鹽可協助溶解PC。每4周施打一次,並持續四個療程,最後一次往後8周評估術後狀況(見附圖)。  效果最好的是臉部(顴部、下頜線、頦下)與上肢;中等效果在大腿與膝蓋周圍;整體而言使用消脂針溶脂是有效的,尤以年輕女性的臉部、後背最佳。  副作用:腫脹、紅斑、腹瀉、皮下結節,若不小心注射到肌肉會肌壞死,因此施打時要有技巧的避開。我自己施作前都會先以超音波檢測皮下脂肪(SAT)厚度,每次術前後都以超音波輔助追蹤。每個病患的期望不同,也應以客觀數據加上主觀感受達到專業的醫學美體。 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0886477/  #家庭醫學 #整形外科 #皮膚科 #消脂針 #消脂 #溶脂 #抽脂 #超音波

惱人的小腹掰掰

上了年紀如果沒有控制飲食與運動,腹部皮下脂肪(SAT)會開始堆積,無形中變成中央肥胖(central obesity)、代謝症候群(metabolic syndorme)等問題。  研究發現:皮下脂肪的分布與兒茶酚胺激素(catecholamine)(例如腎上腺素(epinephrine))結合到β-AR的溶脂效果有關,腹部脂肪細胞又對於兒茶酚胺激素敏感性較低,於是腰圍就增加了。男性與停經後婦女脂肪多集中在腹部;孕齡婦女則堆積在臀部與大腿居多。 2015年文獻統整醫學美容的體雕,需多次反覆施作,漸進性移除脂肪:  ✴️冷凍溶脂(Cryolipolysis):非侵入性,1-4次療程減少腰圍14.67%–21.5%。1-2次療程減少SAT約10.3%–19.6%  ✴️高強度聚焦超音波(HIFU):2MHz超聲波加熱SAT到55度以上,3次療程減少腰圍2.1–5公分。  ✴️低強度聚焦超音波(LFFU):200kHz超聲波加熱SAT到50度,3次療程減少腰圍4.15公分。  ✴️高頻熱凝(RF):振盪電場加熱到45度,3-9次療程減少腰圍1.4-7.4公分。  ✴️紅外線雷射(Infrared lasers):1210nm消除脂肪,惟研究不多。 ✴️低能量雷射(LLLT):研究較少,6次療程減少腰圍1.08–1.14公分。  ✴️注射消脂(Injection adipolysis):脫氧膽酸鈉(DC)配合磷脂醯膽鹼(PC)破壞脂肪,2-4次療程減少前腹SAT 4.1公分、側腹SAT 2.3公分。  ✴️注射減脂(Injection lipolysis):兒茶酚類藥物增強β-AR受器的效果,研究尚少。  ✴️腫脹麻醉抽脂(Tumescent liposuction):相比於傳統抽脂,是較為先進的整形技術,巨量抽脂則需多次才安全。  ✴️雷射輔助抽脂(LAL):在抽脂的基礎上,再加上920~1440nm的雷射效果,可降低瘀青水腫。  針對不同患者,以專業評估體雕的需求,給予適合的減脂療程,並搭配減重飲食與運動,設定合理的醫美目標,達到全方位的健康美!  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5521101/   #家庭醫學 #整形外科 #醫學美容 #增肌減脂 #醫美 #減重 #抽脂 #消脂

EIM運動是良藥

年輕有為的體育教師進修碩士,論文探討臨床醫師對於台灣EIM(Exercise is Medicine)與運動醫學的看法,今天特地跑來診所找我訪談 運動確實能增強免疫系統、活化細胞抗衰老。許多的慢性病也應先以運動介入。期許更多的醫師來學習運動處方,畢竟運動是一帖良藥,如何針對高齡者建議運動型態、頻率與強度,如何挑選合適運動給退化性關節炎患者,如何開立運動處方給心肺功能差的病人,普及運動精神和預防醫學  後記:學校體育老師說他搜尋大部分都復健科醫師,家庭醫師卻很少QQ  #家庭醫學 #復健科 #運動醫學 #運動是良藥 #美國運動醫學會 #ACSM #exerciseismedicine #EIM

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,不幸的人用一生治癒童年

昨晚在自助餐店吃飯,看到一位媽媽帶著幼稚園小孩。因為小孩還想嬉鬧,充滿好奇心的四處張望,可是媽媽已經點餐好坐定位了。媽媽半規勸的叫小孩來吃飯囉,結果不知道怎麼了小孩頑皮就踢了媽媽一腳,後來就在跟媽媽鬧彆扭還瞪人(其實蠻可愛的XD) 媽媽教育小孩這樣踢人會痛,小孩雖然知道錯了但被說教還是氣嘟嘟的。 最後媽媽把鬧彆扭開始哭泣的小孩抱起來,很有愛地跟他說  「你知道這樣不對,你是不是知道媽媽也會痛」  小孩彷彿被愛給融化一般,哭得更大聲了,似乎被理解了。  在小孩還不會完整表達自己情緒的階段,即使知道錯,還是倔強不認錯,只能一味用哭泣來表達。還好有這位母親毫不保留的接納他,先同理對方受傷的心,而非棄之不顧。  家庭中的愛會形塑我們未來的模樣,而這些愛也會伴隨一生,去照亮陰暗之處,哭泣時給我們力量。 #家庭醫學 #心理治療 #靈性生活 #愛

增生療法之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

診間有越來越多慢性疼痛的患者:無論年輕族群的運動傷害、中年人的久站久坐等職業傷害、高齡族群的退化關節炎,都是人生難纏的問題,除了消炎藥之外,有沒有更安全更有效的療法呢? 2020年這篇文獻回顧蒐集到2019年為止的研究,篩選出10篇增生療法(prolotherapy)的隨機對照試驗(RCT),用以治療鬆弛的韌帶、肌腱與相關慢性疼痛。慢性疼痛定義為持續3-6個月以上。雖然類固醇等消炎藥注射是其他醫師最常用的處方,但副作用有軟骨損害、肌肉萎縮、肌腱斷裂等風險,不可不慎。 研究中的高濃度葡萄糖水5-25%都有,治療間隔數周到數月不等。研究偏差只有表現性偏差(performance bias)是高的,選擇性偏差(selection bias)及通報性偏差(reporting bias)都是低的。  相比「食鹽水」:高濃度葡萄糖水顯著地降低疼痛(6個月到1年的統計結果);3個月內無顯著差異。  相比「運動」:高濃度葡萄糖水顯著地降低疼痛(1到3個月、6個月到1年的統計結果);1個月內無顯著差異。 相比「PRP」:無顯著差異(1到3個月、6個月到1年的統計結果)  相比「類固醇」:有類似的療效(1到3個月、6個月到1年的統計結果) 總結來說,如果使用「高濃度葡萄糖水」增生療法,在6個月到1年後的治療效果最佳;類固醇則有以上提及的副作用,不建議長期使用。高濃度葡萄萄水機轉為重啟發炎反應、誘發諸多細胞活化因子來修復;PRP則是自體血小板離心出高濃度生長因子,增強自然修復的過程,本質上不太一樣。  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3348947 #家庭醫學 #復健科 #疼痛醫學 #慢性疼痛 #增生療法 #高濃度葡萄糖水 #prp #自體血小板 #類固醇

診間的心理治療

目前有醫學實證且運用最廣泛的,便是「認知行為治療」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, CBT)了。基層醫療常見一般內科問題之外,也常伴隨或輕或重的心理問題,如何有效運用簡短的談話,開啟患者轉變的人生,可謂十分重要。 2012年這篇文獻綜述蒐集了自西元2000年來的269篇統合分析(meta-analysis),針對認知行為治療(CBT)在各疾患中能發揮的治療效果,並把效應量(effect size)區分為小、中、大,進行分析。 成癮與物質濫用疾患:對比其他介入性治療,CBT的效果小,致效劑療法比CBT有更大的療效。 思覺失調症:CBT在正性與負性症狀上皆達小至中程度的療效;但對於復發或嚴重致住院患者則效果不彰。 重鬱症與輕鬱症:相較於對照組,CBT有中等效果。與其他精神療法具同等的效果。合併CBT與藥物治療,比單獨CBT更有效。 雙極症:小至中等的療效。單獨CBT治療而不搭配藥物則證據力不足。 焦慮症:CBT是可被信賴的第一線治療,效果中到大。引導式的CBT對於立即症狀緩解有效,但長期效果不明。針對無懼曠症(agoraphobia)的恐慌症(panic disorder)患者,使用單一CBT、applied relaxation或合併以上兩者,效果一樣有效,皆優於藥物治療。另外,CBT在創傷後症候群(PTSD)的效果等同眼動減敏與歷程更新療法(EMDR)。至於強迫症(OCD)方面,CBT優於clomipramine與SSRI。 體化症:CBT跟藥物一樣有很大的療效,優於其他心理治療。 飲食障礙症:相比於對照組,CBT在神經性暴食症有中等療效;但行為治療的效果更好。 睡眠障礙:無論客觀或主觀,CBT的治療效應已被證實,有效的結論也符合相關的研究。 人格疾患:精神動力療法優於CBT。 憤怒與侵略:CBT對易怒患者有中等療效。 犯罪行為:CBT與行為治療同等有效,屬於中等療效。至於性侵犯,化學去勢與賀爾蒙治療可減少性犯罪的累犯率,明顯優於CBT。在家暴犯的研究,CBT與杜魯斯模式(Duluth model)之效果差不多。 一般壓力:CBT相比其他療法來的更有效。 一般醫學問題的不適:各種疾病研究有限。癌症也只侷限於婦科和頭頸癌。 慢性疼痛與疲倦:在慢性疼痛,CBT有小至中等程度的效果。在慢性疲倦綜合症(chronic fatigue syndr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