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2月, 2022的文章

為何會「一夜白髮」?

雖然一夜白髮的狀況過於誇飾,但傳聞歷史上瑪麗皇后被斬首前頭髮突然變白,後來被引申為頭髮迅速變成灰白色的「瑪麗皇后症候群」(Marie Antoinette syndrome),又名canities subita。 頭髮變白除了老化因素,還有營養缺乏、圓禿、白斑與壓力。過去對於壓力(stress)影響毛髮變白的說法都是賀爾蒙或自體免疫反應。 然而2020年的一篇動物實驗,針對小鼠毛髮做研究。顯示壓力與交感神經(SNS)的戰鬥或逃跑反應(fight or flight)有較大關係。 ⚠️沒有皮質酮(corticosterone)或自體免疫反應的情形下,仍會導致黑色素幹細胞(MeSCs)凋亡 ⚠️壓力事件包括疼痛、侷限、精神壓力,都會導致幹細胞耗竭(depletion) ⚠️交感神經會在毛囊釋放正腎上腺素(noradrenaline),黑色素幹細胞(MeSCs)的受器接收後大量轉換成黑色素而凋亡,造成幹細胞耗竭。 ⚠️曝露極端壓力或高濃度正腎上腺素,將促使黑色素幹細胞大量分化而耗竭,產生白髮。 患者因其他原因就診,我也會觀察表情與毛髮,通常患者都訝異為何能發現他正經歷高度壓力,而這正是秘密所在。適時給予同理心與醫療協助,陪伴患者全人照護。 #家庭醫學 #精神科 #皮膚科 #頭髮 #全人醫療 #心理健康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6-020-1935-3

如何減少「長新冠症候群」?

 長新冠(long COVID)常見症狀有疲倦、肌肉無力、焦慮、記性、喘等問題。最高發生率在亞洲 ,其次是歐洲與北美洲。 ​體能多半在兩年內恢復。 此篇2022年的文獻回顧與統合分析蒐集2019~2022年的新冠患者。研究Pfizer/BioNTech、Moderna、AstraZeneca、Janssen等疫苗對於長新冠症候群的發生率是否有改善。10篇論文,納入1,600,830人。結論:至少打一劑疫苗能降低27.4~35.5%的 #長新冠 發生率。  雖每篇論文對於長新冠的定義不同,且研究從2周~22個月不等,此初步研究表明即便效果偏弱,但仍可顯著降低發生率。另外,在確診前施打疫苗對於長新冠有更好的保護力。  另一篇統合分析表示住院患者有54%的長新冠;非住院患者則有34%的長新冠。本篇研究多半輕症,因此本篇統計下來的長新冠發生率也較低。  初步研究仍有待更多新證據,因多為觀察型研究,再者診斷碼並不能精確的反映出新冠後遺症。還有諸多細節可臻於完美。目前各國都已開放共存,也應保持衛生習慣、勤洗手與運動,增加免疫力。 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9726631/  #家庭醫學 #預防醫學 #新冠病毒 #新冠疫苗 #疫苗 #SARSCoV2 #COVID19

超音波也可用在減肥?

大家對醫師的印象是聽診器,因為能透過它得知體內的情況。而現在,超音波變成醫師第二個聽診器,很多科別都有所應用,也建議每個醫師學習,一起來看看在減重的應用吧。 2020年的這篇研究,分析測量身體組成的各種方式,並以超音波為主軸,探測「肥胖症」與「肌少症」的應用。 🔍超音波(US):快速且非侵入性,可區分皮下脂肪(SAT)與內臟脂肪(VAT),但再現性低,依賴操作者技巧。 🔍人體測計(anthropometry):測量腰圍、臀圍、身高、體重等最簡易方式。但無法區分SAT與VAT等內部組成。  🔍雙能量X光吸收儀(DXA):量測脂肪重(FM)、瘦肉重(LM)、骨骼礦物質(BMC)。快速且非侵入性,精準、再現性高。但無法區分SAT與VAT。  🔍生物電阻抗分析(BIA):量測FM與LM+BMC。快速且非侵入性,但體內含水量會造成誤差。  🔍電腦斷層(CT):精準、再現性高,昂貴且有輻射。  🔍核磁共振(MRI):精準、再現性高,昂貴。  超音波區分皮下脂肪(SAT)與內臟脂肪(VAT)的重要性在於:VAT與胰島素阻抗(IR)、高血糖、高膽固醇、內皮損傷 等心血管風險有正相關。也與代謝性症候群、多囊性卵巢(PCOS)有強烈相關性。  疑似 肌少症患者,可以用超音波檢查股直肌(RF)的厚度與面積,羽狀角度(PA)來做判斷 肥胖症患者也常有脂肪肝的問題,因此用超音波篩檢脂肪肝也是很實用。 雖然目前沒有相關共識與明確的切點,但超音波仍為一個非常有利的工具。我自己在施打消脂針的過程、協助病人減重,都會量測不同脂肪層的厚度與肌肉量作為前後對照,更科學化的協助他人變美。  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2742962/ #家庭醫學 #預防醫學 #功能醫學 #超音波 #肥胖 #減重 #減肥 #肌少症 #sarcopenia #EWGSOP #SAT #VAT

心理壓力如何影響免疫細胞?

壓力、焦慮、失眠等心理狀況會降低我們的免疫力,診間常見的慢性病(高血壓、氣喘、汗皰疹、濕疹、異位性皮膚炎、偏頭痛、腸躁症等)都會因而復發或惡化。 2022年這篇研究針對美國50歲以上5744位成人,檢測年紀相關的T淋巴球,調查社會心理壓力,統計兩者的相關性。而T淋巴球正是免疫老化(immune aging)的重要因子,免疫老化會讓初始B、T細胞(naïve B、T cell)減少,終端分化T細胞(terminally differentiated T cell)增加。推論出:暴露社會壓力,似乎相關於加速免疫老化。 ⚠️壓力事件(Stressful life events):CD8初始細胞 ↓ 、終端分化CD8細胞 ↑ ⚠️慢性壓力(Chronic stress):CD4初始細胞 ↓ 、終端分化CD4細胞 ↑ 、終端分化CD8細胞 ↑ 、 CD4/CD8比例 ↓  ⚠️日常歧視(Everyday discrimination):終端分化CD4細胞 ↑  ⚠️終身歧視(Lifetime discrimination):CD8初始細胞 ↓ 、終端分化CD8細胞 ↑ 、CD4/CD8比例 ↓  ⚠️生命創傷(Life trauma):CD4初始細胞 ↓ 、CD8初始細胞 ↓  以上的相關性無關乎年紀、性別、種族。 CD4初始細胞的顯著性在社經因子與生活習慣的校正下變得不顯著;CD4/CD8比例的顯著性在CMV的校正下變得不顯著;終端分化CD8細胞在上述干擾因子的校正下變得不顯著。 初步研究雖顯示免疫力恐因心理壓力而變化,但仍有許多研究細節可改善:排除干擾因子、更精準量化心理壓力、更長期追蹤。我相信心念決定一切,外在環境無法改變,但能改變的是我們的心,只要內心沒有壓力就能更健康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www.pnas.org/doi/10.1073/pnas.2202780119 #家庭醫學 #精神科 #壓力 #憂慮 #焦慮 #免疫 #淋巴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