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降血脂藥物對失智症、阿茲海默症的影響⁉️

⚠️眾所周知,statin藥物可以降低血液的膽固醇、擁有已經證實的心血管保護 助益。LDL降低1 mmol/L,減少重大心血管事件22%、減少重大冠狀血管事件23%、冠狀動脈疾病死亡20%。


⚠️但過去仍有零星研究對於statin類藥物的副作用有疑問,針對是否造成失智症有不同說法。


⚠️於是歐洲心臟學會(ESC)在2022年刊出的統合分析研究,以系統回顧分析從過去至2021年的相關論文,共納入46個觀察型研究,統計與失智症(dementia)、阿茲海默症(AD)的關聯。


⚠️研究結果:

✅使用statin與降低失智症風險有相關性(OR 0.80)

✅使用statin顯著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 32%(OR 0.68)

✅≥75歲的族群使用statin能降低失智症風險 18%(OR 0.82)

✅≥75歲的族群使用statin能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 27%(OR 0.73)

✅無論親脂性、親水性statin都有相近的效果,能降低失智症風險降低阿茲海默症風險 (OR 0.83/0.80、OR 0.61/0.59)

✅無論高效價、低效價statin都有相近的降低失智症風險 (OR 0.80/0.84)​

✅次族群性別分析無論男、女都降低風險 (研究較少)


⚠️研究顯示statin不僅不會增加神經疾病的風險;反而能保護血管而有效降低失智症風險。雖然有假說認為statin進入血腦屏障恐影響神經代謝,但仍未被證實。相反地,statin降低膽固醇可以減少氧化壓力、減少發炎、促進內皮功能與血流。


⚠️2014年的其他研究,族群為28321位≥50歲之第二型糖尿病患,規律使用statin能降低13%阿茲海默症風險。


⚠️2015年的其他研究也發現,statin的保護能力在於效價強度,而非親脂性、親水性差異。與該歐洲研究符合。


⚠️因此我們得知,目前statin類藥物仍是安全有效的藥物,保護心血管疾病、降低失智症風險,又能起到初期預防 及次級預防 的作用。

有興趣可參考 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34871380/

#家庭醫學 #慢性病 #高血脂 #高膽固醇 #血脂 #膽固醇 #藥物 #失智症 #阿茲海默症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保養品中的「積雪草」

☘️ 「 積雪草 」,又名「 雷公根 」(Centella asiatica, Gotu kola, Indian pennywort)。其萃取物富含天然生物活性物質:最重要的是「積雪草苷」(asiaticoside)、羥基積雪草苷(madecassoside)、積雪草酸(asiatic acid)、羥基積雪草酸(madecassic acid)。另外仍有三萜皂苷(triterpenoid saponins)、類黃酮(flavonoids)、酚酸(phenolic acid)、三萜類固醇(triterpenic steroids)、胺基酸與維他命。 ☘️ 使用積雪草已行之有年,刺激膠原母細胞增殖、增加一型膠原蛋白,可用在小傷口、增生性傷口(燙傷、乾癬、硬皮症), ☘️ 該研究歷時4周,25名志願者使用每天兩次的保養品,含2.5%及5%的積雪草萃取物。每周檢測肌膚數值「角質層保水度」、「表皮屏障功能」、實驗結束檢測抗發炎狀況。 📣 「保濕」第一周可測得角質層保水度上升、水分流失減少。四周後亦可見顯著提升。 📣 「抗發炎」實驗發現可減少刺激紅斑及增進皮膚屏障功能。 ☘️ 目前積雪草不僅應用於保養品,甚至在中醫跟藥膏皆有,在臨床上也可以多一種有力的藥物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pmc.ncbi.nlm.nih.gov/articles/PMC4852572/ #家庭醫學 #皮膚科 #保濕 #抗發炎 #皮膚屏障

膝關節炎的小知識

💡骨關節炎(OA)的成因很多,其中以「退化性關節炎」更為常見。而你知道嗎?以前醫學界看到關節的磨損耗用,就命名為「退化性關節炎疾患」,現在卻發現成因很複雜,不只是單純的老化因素。 💡2017年這篇研究聚焦於「膝關節炎」,美國有33.6%的人深受其苦,女性更高達42.1%。成因包含家族史、年紀、肥胖、糖尿病、滑囊炎、免疫、生理結構、創傷等原因。遺傳的因素無法改變,但能改變的是「肥胖」。 💡研究統計體重每增加0.45公斤,便增加給膝蓋額外「0.9-1.8公斤」的壓力。而且減肥不只能減少關節炎的發生率、更能減輕症狀。 💡其他治療包括:消炎藥物、物理治療、減重、熱療、電刺激療法、關節內玻尿酸注射、PRP注射、手術。 💡對於嚴重的患者,爬樓梯恐會加劇症狀,另外也建議將承重力較大的運動(例如:慢跑)改成負荷較小的運動(例如:游泳或單車),配合適當的復健與外科介入,讓每個人都能擺脫疾病的痛苦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5638628/ #家庭醫學 #骨科 #復健科 #預防醫學 #減肥 #減重 #關節炎 #退化性關節炎

正念冥想的神經科學

✅冥想(meditation)早期可能被認為與佛教儀式有關,演變至今不論文化、宗教或人種,許多人將這當成精神訓練的日常,也越來越多文獻證據支持其效果。 ✅2015年這篇美國的文獻回顧蒐集大量的腦科學證據。早期研究方法學的品質較低,也多半是橫斷式(cross-sectional study)。近期則有縱貫研究(longitudinal research),以及加入影像學觀測腦部活動。 ✅正念冥想(Mindfulness meditation)定義是:不加以評論地專注於體驗當下(non-judgemental attention to experiences in the present moment)。而這需要大腦調節專注力(regulation of attention)及臣服的開放心態(openness and acceptance)。冥想的技巧有許多種,最終臨床不外乎四大效果: 1️⃣「改變八大腦區的使用」 不同實驗都表明冥想心智時會使用不同腦區。腦島(insula)在冥想中相對活躍,有經驗的冥想者腦皮質厚度也會增加。 2️⃣「強化專注控制」細分成三類,早期練習者可增加前兩項,後期冥想者與第三項有關: 衝突覺察(Conflict Monitoring):5天的IBMT可增加此功能。 定向(orienting):有研究指出3個月的練習可增強。 警覺(alerting):短期沒什麼差異,長期(月~年)會發生改變。 3️⃣「增進情緒調節」 功能影像學發現在冥想狀態會降低杏仁核(amygdala)的活動。降低不愉快的情緒刺激,也就是......心不起波瀾。 4️⃣「改變自我意識」 減少「自我指涉歷程(self-referential processing)」,增強「身體覺察(body awareness)」。影像學可見內側前額葉皮質(medial PFC)與後扣帶皮層(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, PCC)活動降低。這個意思是分離自我認同(detachment from identification),不執著於指涉自己的任何一切。講白了就是......放下我執!從而取代的是更高層次的覺察,便能體驗當下。 ✅有趣的是,不同進程的冥想者,冥想所使用的腦區也不同。 初學者的前額葉皮質(PFC)增強訊號;相反地,資深冥想者的內側前額葉皮質(medica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