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正念冥想的神經科學

✅冥想(meditation)早期可能被認為與佛教儀式有關,演變至今不論文化、宗教或人種,許多人將這當成精神訓練的日常,也越來越多文獻證據支持其效果。

✅2015年這篇美國的文獻回顧蒐集大量的腦科學證據。早期研究方法學的品質較低,也多半是橫斷式(cross-sectional study)。近期則有縱貫研究(longitudinal research),以及加入影像學觀測腦部活動。

✅正念冥想(Mindfulness meditation)定義是:不加以評論地專注於體驗當下(non-judgemental attention to experiences in the

present moment)。而這需要大腦調節專注力(regulation of attention)及臣服的開放心態(openness and acceptance)。冥想的技巧有許多種,最終臨床不外乎四大效果:

1️⃣「改變八大腦區的使用」

不同實驗都表明冥想心智時會使用不同腦區。腦島(insula)在冥想中相對活躍,有經驗的冥想者腦皮質厚度也會增加。

2️⃣「強化專注控制」細分成三類,早期練習者可增加前兩項,後期冥想者與第三項有關:

衝突覺察(Conflict Monitoring):5天的IBMT可增加此功能。

定向(orienting):有研究指出3個月的練習可增強。

警覺(alerting):短期沒什麼差異,長期(月~年)會發生改變。

3️⃣「增進情緒調節」

功能影像學發現在冥想狀態會降低杏仁核(amygdala)的活動。降低不愉快的情緒刺激,也就是......心不起波瀾。

4️⃣「改變自我意識」

減少「自我指涉歷程(self-referential processing)」,增強「身體覺察(body awareness)」。影像學可見內側前額葉皮質(medial PFC)與後扣帶皮層(posterior cingulate cortex, PCC)活動降低。這個意思是分離自我認同(detachment from identification),不執著於指涉自己的任何一切。講白了就是......放下我執!從而取代的是更高層次的覺察,便能體驗當下。

✅有趣的是,不同進程的冥想者,冥想所使用的腦區也不同。

初學者的前額葉皮質(PFC)增強訊號;相反地,資深冥想者的內側前額葉皮質(medical PFC)訊號減低,這被解釋成冥想到更深階段時,大腦會減低想要控制的衝動(disengagement of elaboration and appraisal)和更大的涵容(greater acceptance)。這段真是講得太精妙了!

✅文中也寫到,冥想者初期會經歷認知調節階段,因為我們需要打破內在對於情緒反應的習氣(overcome habitual ways),因此前額葉皮質(PFC)訊號增強。但專業的冥想者則不需要了,因此訊號降低。冥想的進程已經不再是「下行的」外在訊息處理(top-down control efforts);而是「上行的」感覺認知程序(bottom‑up processing)

✅而且這些研究的困難點在於......比較對照組跟實驗組時,發現「有經驗的冥想者」在休息狀態(等同不刻意冥想),更容易進入冥想心智狀態,就會不小心干擾實驗😂。

✅雖然某些研究偶有分歧,結論是冥想仍可增加大腦的神經可塑性(neuroplasticity)並增進健康、強化副交感活性,改變意識的思考迴路,讓焦慮時杏仁核與皮質層的負向連結轉化成正向連結。我也常衛教失眠或焦慮的患者可以多練習冥想合併藥物治療。因為這也是我的日常,共勉之。

有興趣可參考 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5783612/

#家庭醫學 #神經科 #精神科 #預防醫學 #全人醫療 #靈性 #冥想 #meditation
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膝關節炎的小知識

💡骨關節炎(OA)的成因很多,其中以「退化性關節炎」更為常見。而你知道嗎?以前醫學界看到關節的磨損耗用,就命名為「退化性關節炎疾患」,現在卻發現成因很複雜,不只是單純的老化因素。 💡2017年這篇研究聚焦於「膝關節炎」,美國有33.6%的人深受其苦,女性更高達42.1%。成因包含家族史、年紀、肥胖、糖尿病、滑囊炎、免疫、生理結構、創傷等原因。遺傳的因素無法改變,但能改變的是「肥胖」。 💡研究統計體重每增加0.45公斤,便增加給膝蓋額外「0.9-1.8公斤」的壓力。而且減肥不只能減少關節炎的發生率、更能減輕症狀。 💡其他治療包括:消炎藥物、物理治療、減重、熱療、電刺激療法、關節內玻尿酸注射、PRP注射、手術。 💡對於嚴重的患者,爬樓梯恐會加劇症狀,另外也建議將承重力較大的運動(例如:慢跑)改成負荷較小的運動(例如:游泳或單車),配合適當的復健與外科介入,讓每個人都能擺脫疾病的痛苦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5638628/ #家庭醫學 #骨科 #復健科 #預防醫學 #減肥 #減重 #關節炎 #退化性關節炎

「維他命D」對氣喘有效嗎❓

📌 先前2016年的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(Cochrane Review)對於維他命D是否能控制 #氣喘 仍在辯論中。 📌 2023年的考科藍實證醫學納入更多統合分析,完善資料庫來評估「 #維他命D 」或「其羥基化合物」在降低嚴重氣喘發作之效果。蒐集雙盲、隨機、對照組控制,包含兒童與成人的研究共20篇,年紀橫跨1~84歲,各研究長達3~40個月。 📌 主要療效指標(primary outcome):氣喘惡化嚴重到全身性類固醇治療之發生率;次要療效指標(secondary outcome)包括:氣喘惡化到需急診治療或住院之發生率、氣喘控制測驗指標、FEV1預測值。 ✅ 研究發現補充「 #維他命D 」或「其羥基化合物」 #無法 降低或增加「氣喘嚴重發作」。 ✅ 研究發現補充維他命D雖無嚴重併發症,仍有零星不良反應例如高鈣尿症、高維他命D血症、腎結石、腸胃道症狀。 📌 更新先前的研究結論,最新的醫學資料庫並沒有發現證據支持「維他命D或其衍生物能降低氣喘惡化之風險」。儘管有單一研究針對骨化二醇(活性維他命D)似乎有正面益處,但仍需更多研究輔助。 📌 數年前補充維他命D蔚為風潮,似乎能預防很多疾病、甚至治療,也吸引許多人爭相抽血檢驗。但近來研究持續發表,似乎實際上的效果可能沒有想像中的強大。副作用也不可不慎,以免得不償失。 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doi.org/10.1002%2F14651858.CD011511.pub3 #家庭醫學 #預防醫學 #氣喘 #維他命D #維他命

肉毒桿菌素搭配超音波治療

 ✨️實務上常利用肉毒桿菌素(Botulinum type A)治療「咀嚼肌肥大」,解決「磨牙問題」(bruxism)及「美觀需求」。通常我們會請患者咬緊牙關,辨別此四邊形咀嚼肌的位置。 ✨️2016年發表於美容皮膚科學之期刊,利用超音波檢測肌肉位置,共20人納入研究,平均年紀30~64歲,確認標記方式盲打及超音波導引的差異。 ✨️經高頻超音波(>15MHz)輔助,研究發現: 📢 65%的個案有腮腺變異 📢 盲打恐有40%的機率錯估肌肉位置 📢 20%個案顯示針頭應該更長更深入肌肉才對 ✨️超音波輔助的肉毒桿菌素治療,不僅能更精準治療,效果更好且減少併發症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6799545/ #家庭醫學 #美容醫學 #醫學美容 #醫美 #肉毒桿菌 #肉毒 #瘦小臉 #磨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