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為什麼COVID確診後一直沒好?

「為什麼確診後一直沒好? 」

「我是長新冠嗎? 」 

根據美國CDC定義,長新冠(long COVID or post-COVID conditions)為確診4周後仍有身體的不適,可能持續數月甚至到年。

由於新冠病毒(SARS-CoV-2)是藉由ACE2的受器進入細胞,而身體各個器官都有ACE2的受器,因此產生相關的後遺症。2021年BMJ研究統計:長新冠的症狀最多是疲倦(fatigue),可能與中樞、周邊神經與精神活動有關;呼吸喘(dyspnea)也是常見的症狀,可能機轉為內皮受損與免疫發炎反應,已有肺病的人更容易有肺纖維化的傾向;另外心肌受損、持續升高心肌酵素也有報導的案例,因為ACE2受器大量表現在心臟;還有失眠、味嗅覺異常等狀況。

對於肺部症狀,建議運動耐力測試評估心肺狀況;持續有呼吸道症狀患者可於3個月後追蹤胸部X光、血氧監測,並同時戒菸、避免空污、避免高溫、保持運動,也可考慮肺部復健、口服類嗎啡也許有所助益。如果已經肺部纖維化,可使用抗纖維化藥物。

心臟症狀的部分,beta blocker可用於心絞痛、心律不整、急性冠心症。心肌炎則大部分自然痊癒。若有血液高凝狀態可給予抗凝血劑來降低風險。 

至於慢性疲倦,可使用認知行為療法(CBT)、慢走(pacing)。而且還有更多對於長新冠的臨床試驗藥物,未來可期。

臨床經驗遇到很多長新冠患者:胸口悶悶的、頭暈暈的、呼吸會喘、久咳不癒,給予藥物與支持性療法、協助運動與密切觀察也都會慢慢改善的。有患者表示多睡一點,結果症狀就突然好多了。也有的人久咳但把心情放輕鬆玩一天,再睡個覺就好了😂相信大家都能找到讓身體自癒的方式,好好吃、好好睡,過好每一天! 

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doi.org/10.1136/bmj.n1648 

#家庭醫學 #longcovid #新冠 #長新冠 #長新冠症候群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膝關節炎的小知識

💡骨關節炎(OA)的成因很多,其中以「退化性關節炎」更為常見。而你知道嗎?以前醫學界看到關節的磨損耗用,就命名為「退化性關節炎疾患」,現在卻發現成因很複雜,不只是單純的老化因素。 💡2017年這篇研究聚焦於「膝關節炎」,美國有33.6%的人深受其苦,女性更高達42.1%。成因包含家族史、年紀、肥胖、糖尿病、滑囊炎、免疫、生理結構、創傷等原因。遺傳的因素無法改變,但能改變的是「肥胖」。 💡研究統計體重每增加0.45公斤,便增加給膝蓋額外「0.9-1.8公斤」的壓力。而且減肥不只能減少關節炎的發生率、更能減輕症狀。 💡其他治療包括:消炎藥物、物理治療、減重、熱療、電刺激療法、關節內玻尿酸注射、PRP注射、手術。 💡對於嚴重的患者,爬樓梯恐會加劇症狀,另外也建議將承重力較大的運動(例如:慢跑)改成負荷較小的運動(例如:游泳或單車),配合適當的復健與外科介入,讓每個人都能擺脫疾病的痛苦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www.ncbi.nlm.nih.gov/pmc/articles/PMC5638628/ #家庭醫學 #骨科 #復健科 #預防醫學 #減肥 #減重 #關節炎 #退化性關節炎

「維他命D」對氣喘有效嗎❓

📌 先前2016年的考科藍實證醫學資料庫(Cochrane Review)對於維他命D是否能控制 #氣喘 仍在辯論中。 📌 2023年的考科藍實證醫學納入更多統合分析,完善資料庫來評估「 #維他命D 」或「其羥基化合物」在降低嚴重氣喘發作之效果。蒐集雙盲、隨機、對照組控制,包含兒童與成人的研究共20篇,年紀橫跨1~84歲,各研究長達3~40個月。 📌 主要療效指標(primary outcome):氣喘惡化嚴重到全身性類固醇治療之發生率;次要療效指標(secondary outcome)包括:氣喘惡化到需急診治療或住院之發生率、氣喘控制測驗指標、FEV1預測值。 ✅ 研究發現補充「 #維他命D 」或「其羥基化合物」 #無法 降低或增加「氣喘嚴重發作」。 ✅ 研究發現補充維他命D雖無嚴重併發症,仍有零星不良反應例如高鈣尿症、高維他命D血症、腎結石、腸胃道症狀。 📌 更新先前的研究結論,最新的醫學資料庫並沒有發現證據支持「維他命D或其衍生物能降低氣喘惡化之風險」。儘管有單一研究針對骨化二醇(活性維他命D)似乎有正面益處,但仍需更多研究輔助。 📌 數年前補充維他命D蔚為風潮,似乎能預防很多疾病、甚至治療,也吸引許多人爭相抽血檢驗。但近來研究持續發表,似乎實際上的效果可能沒有想像中的強大。副作用也不可不慎,以免得不償失。 有興趣可參考 https://doi.org/10.1002%2F14651858.CD011511.pub3 #家庭醫學 #預防醫學 #氣喘 #維他命D #維他命

肉毒桿菌素搭配超音波治療

 ✨️實務上常利用肉毒桿菌素(Botulinum type A)治療「咀嚼肌肥大」,解決「磨牙問題」(bruxism)及「美觀需求」。通常我們會請患者咬緊牙關,辨別此四邊形咀嚼肌的位置。 ✨️2016年發表於美容皮膚科學之期刊,利用超音波檢測肌肉位置,共20人納入研究,平均年紀30~64歲,確認標記方式盲打及超音波導引的差異。 ✨️經高頻超音波(>15MHz)輔助,研究發現: 📢 65%的個案有腮腺變異 📢 盲打恐有40%的機率錯估肌肉位置 📢 20%個案顯示針頭應該更長更深入肌肉才對 ✨️超音波輔助的肉毒桿菌素治療,不僅能更精準治療,效果更好且減少併發症。 有興趣可參考  https://pubmed.ncbi.nlm.nih.gov/26799545/ #家庭醫學 #美容醫學 #醫學美容 #醫美 #肉毒桿菌 #肉毒 #瘦小臉 #磨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