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活著即是邁向死亡」在端粒縮短的每一天,生命不停成長而邁向終結,既然我們不能決定出生,至少也應該決定怎麼善終。
台灣2000年通過安寧緩和醫療 ,惟僅限末期癌症與八大非癌患者,尊重其拒絕心肺復甦DNR或延長瀕死過程的非必要醫療之意願。我在安寧病房當班的日子,都會向家屬解釋:「每一次的身體機能衰退,不常懸崖式的死亡;反而多半像下樓梯,一次衰退完持續一段穩定又再度衰退,不知道有幾階,也不確定什麼時候觸及地面。」這樣的解釋是我想出來最易懂的譬喻。也巧妙地告訴病家順其自然,而醫者是輔助的角色。在安寧緩和醫療,疾病不再是欲攻克的敵人,而是引領我們到下個階段的老師。即便醫療的極限讓很多醫師手足無措,要接受靜觀一切、回歸症狀與生活品質,是醫病雙方都該互相學習的。目前不只住院,也很多人希望在家善終,一樣可以做到居家安寧。 “To cure sometimes, to relieve often, to comfort always" 當醫師接受了醫療的愛莫能助,也才尊重了生命的偉大。
台灣2019年也通過病人自主權利法(簡稱病主法),除了末期病人,也涵蓋植物人、極重度失智、不可逆轉之昏迷、其他重病等,可在意識清楚時預立醫療照護諮商拒絕延長生命治療及人工營養、點滴,指定醫療委任代理人在未來做出最符合當事人利益的醫療決策。可謂對於生命自主前進一步,但仍不及歐美國家協助結束生命、抑或安樂死的精神。
台灣前主播傅達仁胰臟癌末期,每天需打大量嗎啡才能減緩疼痛。但其實他前往瑞士執行的不是安樂死(經由他人之手結束生命);而是陪伴自殺 (意識清醒的患者經審慎評估後自己執行),乍聽很衝擊,但回歸醫療本質,不就是減輕患者的痛苦嗎?在安寧病房的體悟:讓疾病照著病程走是尊重生命,那麼每天在安寧病房因疼痛、嗎啡嘔吐、昏迷的病人反覆掙扎,反思其他國家在乎的尊嚴與生命品質, 陪伴患者選擇終結也該是尊重生命吧。在安寧病房能獲得嗎啡而昏迷入睡的病人是幸運的,但不想接受嗎啡治療的患者,難道沒有更尊嚴的選擇嗎? 如果他們飛不到瑞士,孤獨自殺難道會更好嗎? 多數人仍不知道自己可以有選擇,而以上這些都是應對臨終的途徑而不互相牴觸,期許台灣在未來,也會有不同的思辨出現。
#家庭醫學 #全人醫療 #安寧緩和 #病人自主權利法 #協助自殺 #安樂死 #善終 #孤獨自殺
留言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