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慰劑效應(placebo effect):指大腦-心智反應對於一系列治療過程中所產生的實質療效,且獨立於藥效之外。根據家庭醫師臨床手冊,疾病的治療皆無形中包含了藥物效果(drug effect)與安慰劑效應(placebo effect)的總合,無一例外。此效應出現於肢體動作、社交提示、言語暗示、治療過程。
心智反應涉及了學習、期望及社會認知,近期研究也發現安慰劑效應確實會影響大腦系統之類嗎啡(opioids)、血清素(serotonin)、多巴胺(dopamine)、正腎上腺素(noradrenaline)、催產素(oxytocin)等。自主反應(autonomic response)研究顯示安慰劑止痛效應與前額葉皮質有關;神經內分泌反應(neuroendocrine responses)則與下視丘-腦垂體有關,舉例sumatriptan增加人類皮質醇和生長激素,在連續注射sumatriptan後,單純注射食鹽水也會讓使兩者激素上升。有趣的是,在小鼠實驗也能看到注射嗎啡後,單純注射食鹽水一樣改變了賀爾蒙。
臨床研究很難全面量化安慰劑效應,主要集中在慢性疼痛、憂鬱症、帕金森氏症、氣喘的研究。在40個正子斷層造影(PET)與功能性腦部核磁共振(fMRI)的研究中,也揭露安慰劑效應在不同腦部位所增加的內生性嗎啡止痛成效。某些研究也驚人的發現安慰劑效應的止痛效果可被嗎啡拮抗劑naloxone給抵消,再再證實安慰劑效應在腦部的類嗎啡路徑。
反安慰劑效應(nocebo effect):相反地,當大腦接受某些訊息,反而增加疼痛、壓力與產生疾病稱之。
安慰劑效應的研究都蠻有趣的,證實潛在的顏色包裝、語言、人際互動、信念等心理力量如何不知不覺影響人類的大腦,也確實觀察到激素濃度與神經現象。當你踏進診間,非藥物的力量已經無時無刻開始作用了,而且,不只是安慰。
有興趣請參考 https://doi.org/10.1038/nrn3976
#家庭醫學 #心理學 #安慰劑
留言
張貼留言